有一句話挺有意思的話:“想失去一個朋友,要么借錢給他,要么不借?!边@句話的言下之意是,如果你不借錢給他,你和他的交情立刻玩完,而你如果愿意借錢給他,那么你仍然承擔友誼破滅的風險,因為無論結果如何,你千萬不能開口討 債,當你開口索要這筆錢的時候,兩個人的芥蒂就產生了。
想失去一個朋友,要么借錢給他,要么不借,這是一個極為令人頭疼的問題。
中國傳統的那種開口討 債關系就變僵或者“欠錢的是大爺,被欠的是孫子”的局面依舊存在,討 債的結果,往往是交情不再、關系破滅,錢還沒討得回來。至于違法的討 債手段,誰也不想去用,因為法律風險不是人人能夠承擔的,在大量因非法拘禁他人而被判刑的罪犯中,除了傳銷組織人員外,就是非法討 債的人員了。
于是,人們開始介入另外一個本來看似毫不相關的領域,并試圖找到一個新的突破點,這個領域就是口才與談判,它的能量和重要性,在早年常常為人們所忽視,以致于大家常常舍本逐末,用更大的風險來從事債務催討。相比于從前那種純粹以威脅和恐嚇為主導的語言攻勢,柔和而不失鋒芒,又不會咄咄逼人的談判話術顯然更容易為人所青睞,也更容易被債務人所接受。當然這里頭也有不少學問,一個懂得談判甚至專門從事這個行業的人,要懂得權衡利弊、察言觀色,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應變能力,在談判之前,他要準確地摸清楚對方的底細和軟肋,所謂“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”。聰明的談判者只要做足功課,他能設身處地地將談判對象帶入自己設置的語言情景中,能用人情世故里的小道理慢慢瓦解對方的抵觸情緒和賴皮心態,能不動聲色地把后果和損失慢慢展開在對手面前,使之心驚膽戰,然后露出了一個溫和的微笑,以輕柔的語言去安撫,表現自己的寬容與退讓,一鼓作氣拿下局面。這樣的效果,不是比劍拔弩張、掀桌子打人、大聲恐嚇要好得多。